2014-10-20

專家…也分三六九等

自從食品安全開始登上媒體版面後,就又開始很多人討論這、討論那,而最近討論的重點又來到了黃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賴曉芬及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實驗室博士林中英則指出,進口黃豆在運輸作業與包裝,還有成份檢驗項目與標準等面向上,一直都區分為「食用級、非食用(飼料)級」



參與國家標準制定的台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說,其實黃豆的種皮不像玉米般易破裂,收成乾燥後長程運輸也較不易滋生黴菌,所以使用抑菌劑的風險較玉米低;就他所知,沒有飼料級就採散裝、食用級就採包裝的作業區別,運輸方式端賴採購國要求而為;進口管制是否要分級,也是由採購國家自行規範即可。

民間與官方對於黃豆是否要分食用級、非食用(飼料)級,以及基改標示的摻雜率標準制定上出現歧見;民間主張採用歐盟作法與標準,官方則多採納美國作為,連專家學者也循此脈絡出現兩種主張。不過從基金會秘書長的說法,有點應該是錯誤的,它強調,西方國家黃豆食用量少,也不榨油食用,不過從美國第二大植物油來源就是大豆油,我想這部份的資訊應該是錯誤的。而美國95%以上都是基改黃豆,人家肯定自己也吃,外加大多數黃豆都拿去餵牛,牛吃了,人也吃,依照食物鏈累積的觀念來看,不好的飼料等級拿去給牛吃,人再吃牛,累積得不是更快?那不好的拿去當飼料,似乎也說不太過去吧!?


當然,該基金會秘書長說栽種非基改黃豆供人食用的英國,就區分食用與飼料2級,其實這點很好啊,台灣自己種了一大堆毛豆,其實也可以晚點收割,就是一大堆黃豆,那不就是有充分的非基改大豆來食用,而且還是國產的,為何不去鼓勵呢?按照國人消費量,一年大概是20幾萬噸,毛豆大概出口3.5萬噸,總產量約9.5萬噸(我們自己也吃不少毛豆呢 :D),雖然無法讓國內自給自足,但卻可以減少進口量,不好嘛?

坦白說,很多專家說的話,聽聽看看,還是要自己多作點功課,這樣才比較好…

1)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9002446-260410
2)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410190157-1.aspx
3)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4206/

沒有留言: